2010年7月22日

[書籍] 荷蘭書籍設計師Irma Boom專訪 (轉錄自扎誌)



2009.8.1  明報╱鄭頌賢(原文載自扎誌 )


雖已踏入冬季,但那是個暖和的下午,我們一行人擁擠在一家狹窄但富情調的舊書店內,為的就是與伊瑪.布(Irma Boom,爾瑪.布姆見面。「我常常想,今時今日,誰還會關心書籍設計?我總是不明白為何大家會對我感興趣。」但其實只要看過伊瑪設計的書,就不難明白為什麼。

伊瑪.布來自荷蘭,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書籍設計師,獲獎無數,更是行內備受推崇的Gutenberg Prize最年輕的獲獎人。由在荷蘭政府發行部工作,到 1991年創立自己的設計室而今,她設計過的書籍達250本,而在眾多作品中,厚 2,136頁的SHV Think Book 1996-1896可謂是她的成名作,單是設計這本書,就花去了她整整5年時間



網絡改變書本形態


說到她的設計生涯,伊瑪拿 起一本薄薄的郵集,「這是我設計的第一本書,那時我還在政府部門工作。有許多年,我認為那是我最差的作品,但今天我卻認為那是最好的。因為當時的我對設計 其實一竅不通,而且那還是個網絡尚未普及的年代。我只做自己想做的,那是很誠懇、不加修飾的一本書。網絡的出現,改變了書本的形態。就像上面提及的SHV2000多頁的書沒一頁印上頁數,也沒有索引,讀的人隨手翻開那一頁就是那一頁,伊瑪說她其實是參考了網絡的閱讀經驗,像上網,click入那一頁就那一頁,且資料都是片段性的。

但網絡對書本的最大衝擊,不止是人們的閱讀習慣,還有更根本、書籍最終會否被淘汰的問題。「我不認為網絡可以取代書籍,在網絡上閱讀就只有由上至下一種模式,但書就不同了,而且書作為一個閱讀的整體、一件物件,它是立體,且可觸可感的。」事實上,伊瑪的設計,往往也彰顯了書本的可能性與獨特性,她設計的書,可以由右至左,由左到右翻出不同的內容、可以由書皮到頁邊均凹凸不平如一塊石膏、也有薰上氣味,還有一本是印在牛油紙上、透視出潦草文字的……


讀畢內容才設計
 
伊瑪設計的書,有人形容為藝術品。誠然,她的書很美,然而重要的是她並非只為設計而設計。「我其實很愛讀書,我是少數書籍設計師,會堅持讀畢所有的內容才設計,我必須了解那本書是說什麼才去做。」就在她為織品藝術家席拉.西克斯(Sheila Hicks設計的結集Sheila Hicks: Weaving As Metaphor時, 她讀到一篇艱澀但很精煉、關於席拉.西克斯的文章,她希望人們可以認真讀,於是她就把那文章放在書的開首,並在文章的第一個開頁以童書才用的大字體印刷。 「這會讓人覺得文章很易讀,即使是小孩也可以讀,然後一頁頁翻下去,字體會逐漸變小,最終會變成我們一般看到的大小,不過讀的人是渾然不覺的,到他察覺時,他已經讀完那篇文了。」

她曾說過﹕「在這網絡世代,製作書籍變得愈來愈重要。」對圖像與文字同樣尊重,對書作為整體地尊重,那就是為什麼她可以設計出藝術品一樣的書籍,令它們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。至於她設計的固執,與之相比反而是次要了。


談到環保這個課題,伊瑪就說,在荷蘭,人們有什麼要發表,第一時間就想到要出書,「我會對他們說,你還是回去製作網頁吧。一個網頁已可滿足到的東西,根本就用不着出書」。


在芸芸設計中,伊瑪最喜愛的就是Sheila Hicks: Weaving As Metaphor ,「因為難得席拉.西克斯本人也很喜歡」。許多年前,她曾為奧托.特魯曼(Otto Treumann設計結集,結果奧托本人很不滿意,「他認為那本書不夠特魯曼,太伊瑪布,但他找我設計不是想看我對他的演繹嗎?我好傷心呢」。












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